去過寺院的人應該有印象,
主神兩側有兩位神仙菩薩,
一是韋陀菩薩,一是伽藍菩薩。
伽藍菩薩就是關公(關聖帝君)。
伽藍菩薩(關公)與韋陀菩薩相伴護法,維護道場秩序,清淨道場人心
警示修道人謹遵佛法,幫助修行人排除障礙,甚至讓凡夫得到顯性感應。
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為僧眾所住之庭園,即寺院之別名;
伽藍菩薩即是佛寺的守護神,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
伽藍菩薩的由來,追溯根本是指記載於《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的十八位護法伽藍聖眾。
而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舍衛國有位長者名須達多,樂於給貧困者布施,被尊稱為給孤獨長者。
他和舍衛國太子祗多請佛陀率領眾弟子到太子的花園講法並居住。
後來舍衛國王波斯匿王也歸信佛教,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業作出過很多貢獻。
後代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
由於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三人捐贈「祇樹給孤獨園」給釋迦牟尼佛
於是也被列入伽藍聖眾之列,使伽藍聖眾增至二十一位。
而現今普遍存於各寺廟中的伽藍菩薩,多以關公的形象塑造,其來由為隋代的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
相傳智者大師於玉泉山入定時,遇上成為厲鬼,到處淒厲喊叫尋找自己頭顱的關公。
關公隨即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公。
漸漸地,關公被定為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後來更是把關公的祭典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或者六月廿四日──當成伽藍菩薩的聖誕。
但是還有一個讓關公日後成為伽藍菩薩的原因是與當時的時局動盪有關。
隋朝大業年間,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烽煙四起,造反者日眾
由於統治者竭力提倡「忠義」,以期鞏固搖搖欲墜的政權,便利用「顯聖安民」等一類神奇故事
因此關公被推上了伽藍護法神總代表的寶座,自此開始了以關公替代原本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
跟其他宗教關公神像造法不同的地方是
佛教護法神造型的關公,身上會多了一條綬帶,無風自飄地繞著神像
如果沒這特徵的關公像,則不是佛教寺院護法神的造像
在佛教觀點,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可消除障緣。
一般來說,禮拜供養伽藍菩薩,可一心持唸「南無伽藍聖眾菩薩」(三稱三拜)
伽藍主者,合寺威靈,親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
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如能堅持每日誦唸,必能有所感應。
伽藍菩薩在格魯巴被章嘉國師認定為智慧護法
也曾是密宗本尊馬頭明王之眷屬紅面獄主,又稱紅司命主
也曾做過藏地護法「尚論多傑東都」等很多護法形象。
以道教而言,伽藍菩薩就是關聖帝君,俗稱關公、聖帝君、伏魔大帝等等
既屬於佛教又屬於道教,又是集民間信仰三者於一身的神祇
甚至儒家學者也極力推崇其「忠義」的精神。
而此神祇又是從人格轉化成為神格,可真是稱得上中國宗教發展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例子
道教傳說關羽是龍轉世,所以能救旱
相傳五月十三日是關公磨刀日,磨刀水滴下人間能解旱,所以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的俗諺。
在台灣,信眾普遍相信關聖帝君掌管五路財神,所以商人都祭拜關聖帝君
此外台灣人特別喜歡結拜成為「換帖兄弟」或者「結拜兄弟」,結拜時必須到關帝廟裡面宣誓
一年一度的伽藍菩薩聖誕即將來臨,如果讀者對伽藍菩薩產生好奇和興趣
可於農曆五月十三日,至有供奉伽藍菩薩的寺廟一起共襄盛舉。
參考資料:
1.伽藍菩薩維基百科
2.香港佛教第483期
3.徐足之博客
5.圖片出處同4